2025年4月23日上午,【健康与公共卫生论坛】学术系列讲座第六期在北苑1号楼500会议室成功举办。健康与公共卫生论坛由上海健康医学院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主办,自2020年9月开始,邀请行业、产业相关院士、博导、主任医师等专家主讲,共话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与健康促进,汇集专家智慧、凝聚智力共识,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目前已开展了六期,对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具有人文情怀,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公卫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为公共卫生与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本期讲座主要围绕“环境与健康”这个主题分三场进行,第一场讲座嘉宾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级顾问、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童世庐教授,第二场主讲嘉宾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国际环境流行病学学会Tony McMichael奖得主郭玉明教授,第三场主讲嘉宾为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孙兆彬研究员。会议由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那立欣教授主持,来自本校和附属医院的近百名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会。
首先,童世庐教授作题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挑战”的学术报告。童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气候环境变化(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降水、空气污染、极端天气事件等)与不同的流行病学因素(如年龄、性别、人口老龄化、传染病等)之间的关系。进而就“如何减缓气候变化的挑战”提出了政策建议,如化石燃料燃烧过渡到清洁能源、推广有用和有效的适应措施(如早期预警系统)、向政策制定者和公众通报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气候行动对健康的好处、支持公共卫生研究和有效分配资金等。最后提出双碳的增长速度在过去的80万年中是前所未有的,气候危机是一个决定性的公共卫生挑战,双碳对人类健康和生存构成重大威胁,保护人口免受气候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郭玉明教授作题为“气候环境与流行病学健康”的学术报告。郭教授主要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机、云存储和云分析、配备GIS和健康测量的智能手机、世界各地的摄像头、大健康数据、数字孪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讲解。
最后,孙兆彬研究员作题为“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时期传染病暴发的影响研究”的学术报告。孙教授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两个层面对气象-健康领域进行了讲解。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气候变化-传染病为人类主要死因,先秦、战汉、魏晋、唐宋元明清时期主要是靠天生存、靠天吃饭。现代的主要矛盾是慢性病成为主要死因,气传传染病时而暴发,气象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内高密度人口、高强度流动、化石燃料的使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经济发展寿命延长、大规模的大气污染、热浪、寒潮。未来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社会经济情景。因此,研究大尺度长时间气候变化对传染病影响,对我国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在交流环节,大家就气温变化对营养代谢的影响、气象模型的交叉应用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与交流,童教授和孙教授针对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本次讲座不仅展示了当前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还促进了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为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