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心”知识|发现人群中的另一个“我”

发布者:公卫学院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2-22浏览次数:14

镜像效应

  在开始本周“心”知识的学习之前,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23级预防医学本科班王馨悦创作的漫画。

  笑容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也是我们心灵的一片明净之地。当一群人大笑的时候,他们不仅仅是自己感到快乐,更重要的是能够传递快乐给周围的人。在这个时刻,每个人都会目光牵引住自己身边那位善于传播欢乐的朋友。因为在微笑的背后,是一份真挚的友谊和共鸣。

  我们的情感偏向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在大笑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去观察身边的人,以感受他们的情绪反应,这就使我们更容易把视线投向好友等。这种现象可以归因于心理学中的“镜像效应”或“镜像理论”。这个理论指出,人们会模仿他人的行为、表情和姿势,以保持与他人的同步。

  镜像效应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都是这样互相塑造与被塑造,区别仅在于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我们不可避免地生活在这个充满了无意识的情感--意识--信息云和有意识的暗示--强迫--灌输的大环境中。对很多自我确立不明确的人来说,自己变成什么样,很大程度来自社会对我们的反馈。社会像是一面大镜子,镜子里是什么,我们就会以为自己是什么。

  有一定直觉的人,才有可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无形的力量,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给我们的回应,来决定如何选择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既发展自己又融合于社会与他人,而不出现内在与外在的冲突。

  对于觉察不足、自我主体尚未确定的个体,很多时候是无意识地跟随着习惯、风俗、父母要求、领导安排。生活像是坐在传送带上,或许看似稳定且安全,但常常会在内在需求和外部要求之间犹豫冲突。

  这种行为可以被解释为一种社交信号,表明一个人正在尝试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此外,当人们感到快乐和放松时,他们的眼神交流可能会更加亲密和专注,因此当他们喜欢的人在场时,他们可能会更频繁地注视他们。

  在心理学上,认知是人获得、储存、转换和使用信息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存在着“顺应”与“同化”两种途径。从根本上说,“顺从”是指人们为了接受新的信息而改变自己原来的认知模式;而“同化”指的是把外界的信息融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模式中。我们的认知偏向也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我们往往更容易注意到那些与我们自己有关的事物。当我们大笑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周围的人也在关注着我们,这就会使我们更加关注那些与自己相关的人,包括我们喜欢的人。

  我们的社交需求也会促使我们去观察周围的人。我们希望自己被认同和接受,所以我们会试图去观察周围人的反应,以确定自己是否处于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中。

  社交需求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它与我们的归属感、爱、尊重和自我价值感密切相关。当我们感到孤独或缺乏社交支持时,我们会更加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以满足我们的社交需求。观察周围的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行为、言语和情感状态,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此外,观察周围的人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交环境,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其中。

生活启示

让别人更加认同我们

  当你在表达观点时,微微地点头,向他人发出一些积极的信号。你会发现,他们不知不觉地被你的意识同化,加强了赞同你的心理。

  积极的信号还包括肯定的语气语调、适当的手势、坚定的眼神、自信的微笑。同理对他人的赞同可以促使他人加强对你的赞同。当你收到他人的赞同时,也会对对方产生更多好感。这是社会化的结果,是镜像效应的表现,并非传统概念上的虚荣。

学会通过照镜子客观认识自我

  正如唐太宗的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可以从他人身上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持有客观冷静并多方位的态度,接纳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评价。

总结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镜像效应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确认识和应用镜像效应,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镜子中自己的形象,从内心中塑造真正的自己,展示出真实和善良的一面。

认识并引导镜像效应为我们的内心和社会带来正面的改变。让我们重视自己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同时也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在镜中找到真正的自己。